当前位置:首页  沂蒙精神

探寻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2023-11-23作者:李鹏来源:临沂大学(新门户)供稿审核:浏览次数:1001

探寻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在形成与发展中体现着鲜明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精神背景,既体现出对沂蒙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做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沂蒙精神的有机结合,使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互相成就。

沂蒙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范例。首先,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地,它根植于沂蒙地区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内蕴了沂蒙人民独具魅力的思想品格。沂蒙地区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早期儒家文化的重要来源地。复杂艰苦的环境锤炼了沂蒙人任劳任怨、善良厚道、知恩图报的淳朴民风,以及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尚武好仁的奋斗精神。随着儒学在沂蒙大地的传播,沂蒙人忠孝仁义、崇实尚礼的品格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下得以强化。而齐文化、楚文化、兵家文化等亦对沂蒙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既体现了沂蒙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其文化中包容进取的一面。多元的文化,赋予了沂蒙精神融合性、创新性等特征。其次,沂蒙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传播为沂蒙精神的萌芽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初心不改,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舍生忘死,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沂蒙人民则心念党恩,坚定跟党走,怀着对党无比坚定的信仰和对党的崇高事业的无限忠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从而形成“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的局面。由此可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基本内涵,表现出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和鲜明特质,有着清晰的生发逻辑与内在机理。最后,沂蒙精神的独特内涵,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贯通。这种融通不仅在于内容上的联结,还在于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的契合。例如,在“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中,我们能看到沂蒙文化中讲信修睦的一面;“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大爱情怀正是沂蒙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它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相合;而沂蒙人民的许国以忠,有着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忠孝的因子,我们不难发现它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相通之处。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做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沂蒙精神的有机统一。首先,在“两创”“两个结合”中充分汲取沂蒙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深度挖掘其精神内涵,全面展示其时代风貌。沂蒙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文化血脉互融、实践同根共生、内涵相互贯通、个性特色鲜明、价值角色共鸣”的关系。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充分表明了沂蒙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形成的,也说明文化的活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融合创新。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也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所以,需要我们继续做好对沂蒙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挖掘和阐释工作,尤其是契合沂蒙精神内涵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时代价值等的阐释工作,从而在传承沂蒙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沂蒙精神的融合共进时,进一步厘清结合什么、在哪些方面结合以及进行何种程度的结合等。其次,做好沂蒙精神和沂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讲好沂蒙故事。沂蒙地区历史名人如群星璀璨,他们或重孝道,或尚礼仪,或重公义,或有气节,或清廉自守,或精忠为国,这些都成为沂蒙精神得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而在革命战争时期,沂蒙红嫂的故事、老区人民踊跃支前的事迹等同样感人至深;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了众多艰苦创业、爱党爱军的典型。这就需要从弘扬沂蒙精神的角度进行构思和设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己任,丰富传播内容;充分利用全媒体形式,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以文化标识建设为抓手,突出党的精神谱系研究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沂蒙文化“走出去”;等等。再次,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沂蒙精神的传承弘扬,以沂蒙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赋能高质量发展。沂蒙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需要主动加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临沂市兰陵县充分利用其荀子文化资源,创造性地把荀子隆礼重法思想运用于基层治理中,在创新县域治理方式、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夯实为民服务本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及有益实践。其中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既是对荀子民本思想的发展,也是对沂蒙精神的弘扬。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为当今社会的“正理平治”,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供了借鉴。

(本文系临沂市“联·资政咨询”品牌专项课题“文化认同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21LX 203)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临沂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来源:20231120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08

附原文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701&eid=47853&sid=221351&idate=12_2023-11-20